网上科普有关“灵魂独行和灵魂只能独行一样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灵魂独行和灵魂只能独行一样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你有多久没出门旅行了?对于一位哲学家来说,每一次远行都是一次自我审视。在陌生的异国风景中,他是异乡人,也是思考者,在孤寂、真诚的内倾自省中,一如既往地记下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读来平淡悠长,别具一格。
一起来看18条旅行随笔,来自哲学家周国平至今唯一的一本旅行笔记《偶尔远行》。从南极乔治王岛到欧洲诸国,一部充满人文气息的行走哲思录。每一次远行,都是一次自我观照。
1. 哲学家和探险家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人,前者以沉思为人生至乐,后者渴望最直接的行动。然而,一个人无论去什么地方,他的灵魂必须独行。否则他虽然身体到了那个地方,也不能说他真正到过了那里。灵魂行走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上帝——一个人的灵魂要去他的上帝那里,必须是独行的。
2. 我当然不愿意只在表面上到过一次南极。我的行装里有一本《圣经》,是我带到南极的唯一的书。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常常需要和我的上帝交谈。一个人的灵魂要去他的上帝那里,也是必须独行的,这是我虽然读《圣经》却不是教徒的缘由。
3. 南极能够造就伟大的探险家,可是永远造就不了哲学家,一个哲学家如果他本身不伟大,那么,无论南极还是别的任何地方便都不能使他伟大。
4. 没有个人价值目标的人集合在一起,集体生活就会成为价值本身。
5. 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于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6. 灵魂只能独行,但不是在一片空无中行进。 毋宁说,你仿佛是置身在茂密的森林里,这森林像原始森林一样没有现成的路,你必须自己寻找和开辟出一条路来。可是,你走着走着,便会在这里那里发现一个脚印,一块用过的木柴,刻在树上的一个记号。于是你知道了,曾经有一些相似的灵魂在这森林里行走,你的灵魂的独行并不孤独。
7. 其实,存在的一切奥秘都是用比喻说出来的。对于听得懂的耳朵,大海、星辰、季节、野花、婴儿都在说话,而听不懂的耳朵却什么也没有听到。 所以,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是精神王国里的必然法则。
8. 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我现在的想法是,这两方面的意识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只是道路,就活得太累。只是家,就活得太盲目。我们必须把人生当做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生是道路,让自己的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9. 归途上,山谷越来越幽暗,四周黑影幢幢。奇异的是,在一座黑色的山岳上空,又闪出一片多么美丽的晚霞,像一簇簇金**的郁金香,静静开放在暮色里。我停住了脚步,抬头仰望,感到莫名的惆怅。 我仿佛看见,这同样的云霞也曾开放在遥远的青春期的天空,向少年许诺爱情和光荣。现在,在生命的黄昏,青春的心情突然苏醒了,仍是那样甜蜜、清纯、芬芳,却笼罩着岁月的忧伤。 当我重新上路的时候,我的心中有了一个温暖的思想:人生中的珍宝并未真正遗失,全都珍藏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10. 当一个集体按照一个口令齐步走的时候,灵魂不在场。当若干人朝着一个具体的目的地结伴而行时,灵魂也不在场。不过,在这些时候,那缺席的灵魂很可能就在不远的某处,你会在众声喧哗之时突然听见它的清晰的足音。
11 . 我没有目标,方向是随机的,路程的远近也是随兴的。步履所至,到处一样荒凉,永远是海、礁石、山丘、冰雪和苔藓。在我现在的回想中,这种独自一人置身于千古荒凉的感觉竟是最值得怀念的。
12. 历险的一大收获是自信心大增,发现了自己所不知的能力, 胆子越来越大。探险是双重发现,既发现外部世界的新大陆,也发现自己身上的新大陆。在敢冒险的人眼里,世上很少有走不过去的路,一切常人视为畏途的地方,包括沙漠、天堑、冰盖,在他眼里都成了邀他一试身手的诱惑。冒险的每一次成功都成为一个新的鼓励,使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远未穷尽,于是向外寻找新的目标,直至进军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之极,在内则逼近了生命的极限。
13. 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 社会 交往和简化 社会 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 社会 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14.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样你不但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把这难处解决。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你不但沉重,而且可能连一个难处也解决不了。
15. 心中常泛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似乎来无影去无踪,其实却始终潜伏在我的生命最深处。独处异国,与眼前的生活是隔膜的,那只是他人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也拉开了距离,但那始终是我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中充满了变故,每一个变故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而我却依然故我。毋宁说,我愈益是我了。
16. 我不相信生活场景的变化会彻底改变一个人,改变的只是外部形态,核心部分是难变的。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一下,又一下,在我心中久久回荡。我突然想到,我这个不信神的人,其实是很有宗教感情的,常常不自觉地用末日审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为一切美好价值的毁灭而悲伤,也许这就是我常常感到忧愁的根源吧。
17. “你到了这个年龄,有没有危机感?” 我不知如何回答。好像没有。我已经没有事业上的野心和 情感 上的贪心,因此在这两方面都没有了紧迫感。经历的磨难多了,内心反而有了一种平静,渐渐生长起了一种面对和承受的力量,同时对人生有了一种超乎恩恩怨怨的感激。 世上事了犹未了,又何必了。 这种心境,完全不是看破红尘式的超脱,而更像是一种对人生悲欢的和解和包容。所以仍有沉重,而非轻松飘逸。沉重没有什么不好。人心中应该有一些有分量的东西,使人沉重的往事是不会流失的。
18. 人类在世界各个角落里生活着,繁衍着,一代又 一代,世代更替。此刻活在世上的所有人,总有一天将全部死去, 一个也不剩下,就像这棵树上茂密的叶子会全部凋落,来年有另一批树叶完全取代它们一样。树依旧茂盛着,世界依旧热闹着,那消逝了的生命已经永远沉寂,谁还会记起它们呢?
本文选自《偶尔远行》
▼
周国平 著
哲学家周国平至今唯一的一本旅行笔记,一部极具人文气息的游历散文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记录了南极乔治王岛之行始末,一个人的在孤岛上的58个昼夜,在千古荒凉的极地中体验生命的静寂。下编则为游访欧洲见闻,途径德、法、瑞、荷、意等国,或漫步,或短居,或寻访,以一个思想者兼异乡人的视角,感受西方人文 历史 的深厚与色彩。
《灵魂只能独行》摘抄
《灵魂只能独行》是周国平散文经典系列之心灵守望卷。作者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通过对古代哲人言行的追述,对人生所面临问题的思考,阐释了哲学在我们人生和社会中的意义。
——· 关于作者 ·——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其作品丰富,涵盖散文、纪实、诗集、哲思录、演讲录等文体,代表作有《人与永恒》《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善良丰富高贵》等。
——· 本书金句 ·——
1.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2.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词。
3. 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4. 精神探索者是比世界征服者更大的冒险家,因为他们想得到比现在的世界更真实、更深刻的东西。
——· 核心内容 ·——
一、信仰的模样
1.改变了的信仰
自尼采说出“上帝死了”之后,人类已经丧失了生命归宿的答案。
怀疑与自我否定成为信仰的现代形式。这是一件好事,我们抛弃了上帝的真理、并试图建立人类的真理。怀疑与自我否定,是理性恢复的起点,是信仰重建的过渡期。
怀疑与自我否定让人知道自己的无知。对比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更为渺小,是精神上真正的自弃。
2.自我中心的困局
自我中心者心态大多失衡:他们既丧失了超脱物外的自信,又丧失了面对人之绝对限制的谦卑。我们要反过来做:面对他人的局限,能体谅人性对比神性必定不圆满;面对自己的局限,要借怀疑和自我否定排除谬误,使无知减少、真理发现,从而拥有向神性靠拢的自信。
自我中心的原因,其一是认识的浅薄,其二是对人生缺乏真挚体验。作为解决方法,既要积累知识又要体验人生。
总之,看到并接受人的限制,是智慧的起点;从忍受到拯救、从超脱到超越,是智慧前进的方向。
二、安静与孤独
1. 不求理解的安静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现代社会不缺少热闹、但缺少安静。
安静的灵魂既不强求他人理解、也不轻率说出理解他人。索取理解的人自我认识尚且不清、何谈被人理解?断言自己理解别人的人常被表象蒙蔽,以为板起脸说教的人对人生有严肃的思考、喜欢嬉笑的人没有值得一提的烦恼。但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词。
时代的最杰出者总是安静而孤独,因为理解的前提是人心容量的对等。柏拉图说:“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2.孤独与孤僻的区别
孤独和孤僻是不同的。前者是超凡脱俗的思想无人理解,后者思想上并无独特内容。
精神科医学多把亲密的人际关系视作精神健全的标志、把孤僻视作病态,因此应谨慎对待孤僻的性情。
许多杰出者既享受孤独,又乐于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个人除非怪的稀奇或坏的离谱,否则不可能一个朋友也没有。
3. 学会独处
对普通人来说,独处的能力同样重要。如果不擅长交际是一种遗憾,不能忍耐独处则是更大的遗憾。
独处是内在整合的时间,是把新经验缝补到现有体系中,以帮助内心趋于完善。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没有思想也无法说出有价值的见解。
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太喧嚣的事业和太张扬的感情会削弱深度,在独处时人才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4. 学会诚实
安静的灵魂质朴而诚实,无需做出信誓旦旦的姿态。凭良心说话是为了公正,超出公正是为了赢利。
爱发誓的人违背公正,面对自己的良心时是羞愧的;揣摩和迎合他人,在交往中姿态是卑怯的;说真话的人应该满足于对良心的忠实,至于对方信任与否,则不要期许。
三、丰富与执著
1. 生命的虚无与珍贵
生命长度是有限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与时间、与空间相比,太过短暂和渺小,因此便有了人生虚无的喟叹。
但从另一面看,生命的珍贵正源于其有限。人要先负担自己,再负担时空之大;把人生虚无苦思冥想一辈子,甚至不如纵情声乐过一生。
一味执著失于平静,一味悲观失于趣味,二者都走向极端、偏离了中道。比执著和悲观、追名逐利和消极避世更超脱的,是凌驾于祸福成败之上。
2. 选择有趣的人生
有所执著的人是有趣的,即使是怪癖也有可以玩味之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即最难得的就是有趣的妙人。
周国平说:“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以悲观对抗执著,可以约束欲望,即安静;以执著对抗悲观,可以避免虚无,即丰富。悲观与执著在冲突中达到和解的结果,即是超脱。
3. 丰富人生的途径
人的执著常寄托在两件事上,分别是事业和爱情。这二者是“食色性也”的变形。
丰富人生有三种途径:其一是体验。借助爱情、友谊、对自然的沉思、艺术的审美体验等,获得心灵的愉悦;其二是创造,将内在精神力与外部现实联系起来,是人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三是苦难,当生命失去正面体验和积极创造力时,苦难便彰显了人性的高度,也拔高了人性的高度。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净化、升华了我们的灵魂。
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 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 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精神生活的哲学
>> 一个赢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虽然也生活在“即刻的现在”,但他同时还拥有“永恒的现在”,即那个“包含一切时代、包含人类一切有永恒价值的成就在内的现在”,他的生活与人类精神生活历史乃至宇宙生命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因此而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立场,一种恒久的生活准则。相反,那些仅仅生活在“即刻的现在”的人就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盲目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 人们常说,挫折和不幸能够提高人的精神。然而,奥伊肯指出,挫折和不幸本身并不具有这种优点。实际的情形是,许多缺乏内在的精神活力的人被挫折和不幸击倒了。唯有在已经拥有精神活力的人身上,苦难才能进一步激发此种活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收获。
灵魂的在场
>> 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 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追求
>> 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觉察和强烈的排斥。这时候,它就会因为清醒而感到痛苦。
>>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
>> 无论在什么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并且能够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上帝,靠自己获得他的精神个性,而这同时也就是他对人类精神历史的占有和参与。
信仰之光
>>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
>> 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
>>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
智慧和信仰
>> 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
信仰
>> 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
真·善·美
>> 把精神价值概括为真、善、美三种形态,的确很有道理。柏拉图把人的心灵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理智、意志和情感,而真、善、美便是与这三个部分相对应的精神价值。
>> 理智上求真,意志上向善,情感上爱美,三者原是一体,属于同一颗高贵心灵的追求,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
哲学、时代与理想主义
>> 衡量任何精神作品,第一标准是看它的精神内涵,包括深度、广度、创新等等,而不是看它是否容易被读懂。精神内涵差,不管容易不容易懂都不好。
>> 我们很担心,在学校时都比较有理想,可是,一旦走入社会,要坚持精神追求谈何容易,多数人被同化了。你说应该怎么办?答:恐怕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我是你们,也只能面对现实,好好对付生存的压力。这肯定将占据大部分精力。在这个过程中,被同化是一个每天在发生的事实。我最多只能说,你们应该争取做那未被同化的少数人。为了这个目的,一个笨办法就是珍惜有限的闲暇时间,在生存斗争之余坚持读书,并且一定要读真正的好书。读什么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这方面千万不要跟着媒体跑,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流行读物上。媒体的着眼点基本上是文化消费,而如果你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只是劳作和消费,怎么还能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呢?相反,如果你经常与古今中外的圣哲会面,就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种强大的力量,足以支撑你抵御社会的同化。
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
>> “一”的真正含义是指绝对精神价值,“二”的真正含义是指现实世界和社会中的相对价值。
>> 一个有着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人,对待身外之物自会有一种淡泊的态度,既不刻意追求,也不刻意拒斥,能吃苦也能享受,贫富皆不改其志。他真正看轻了得失,以至于对得和失都泰然处之了。
哲学家或中蛊者
>> “哲学就是告诉世人应该怎样做且怎样能做好的学说。哲学家就是站在时代思想的峰巅,看到远方理想的目的地及通往理想目的地的道路的人。至少人类要有路可走,这是哲学家的责任。”
>> 哲学家追求绝对,而思想家追求合理。
理想主义
>>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梦在人生中的价值
>> 人生如梦,爱情是梦中之梦。诸色皆空,色欲乃空中之空。可是,若无爱梦萦绕,人生岂不更是赤裸裸的空无;离了暮雨朝云,巫山纵然万古长存,也只是一堆死石头罢了。
>> 两种人爱做梦:弱者和智者。弱者梦想现实中有但他无力得到的东西,他以之抚慰生存的失败。智者梦想现实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东西,他以之解说生存的意义。
天才
>> 庸才比天才耐久。庸才是精神作坊里的工匠,只要体力许可,总能不断地制作。创造的天才一旦枯竭,就彻底完了。
>> 创造靠智慧,处世靠常识。有常识而无智慧,谓之平庸。有智慧而无常识,谓之笨拙。庸人从不涉足智慧的领域,所以不自知其平庸。天才却不免被抛入常识的领域,所以每暴露其笨拙。既然两者只可能在庸人的领土上相遇,那么,庸人得意,天才潦倒,当然就不足怪了。
精神现象
>> 所谓成熟是指适应社会现成准则的能力。
善良·丰富·高贵
>> 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第五辑 孤岛断想
>> 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狂妄者最无信仰
>> 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
幸福
>>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作生活的智慧。
第八辑 智者的心灵
>> 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于外物的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 希腊哲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再博学的人,他所拥有的也只是对于有限和暂时事物的知识。智慧却是要把握无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标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
哲学的魅力
>> 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
哲学与随感录
>> 就哲学关乎人生智慧而言,我始终偏爱用随感录形式写作的哲学家,例如法国的蒙田、帕斯卡尔、拉罗什福柯,英国的培根,德国的叔本华、尼采。
寻求智慧的人生
>> 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以一种坚忍的观点,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 本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一门学术,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
第十辑 哲学和时代
>> 哲学不只是一种学术,自从它诞生以来,它还一直承担着探究人类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使命。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 无论东西方,最好的哲学都出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那是人类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哲学与我们时代
>> 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
>> 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通过“观”全局,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关于“灵魂独行和灵魂只能独行一样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奉子轩]投稿,不代表阿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4-982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阿泰号的签约作者“奉子轩”!
希望本篇文章《灵魂独行和灵魂只能独行一样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阿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灵魂独行和灵魂只能独行一样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灵魂独行和灵魂只能独行一样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