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匿怨而友其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匿怨而友其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孔子在教大家,一个人怎样能够不心生怨恨,怎样能够内心不纠结。如何让成长中的那些伤痛不至于“反刍”于自己呢?孔子说,应该像伯夷叔齐他们那样,不念旧恶。因为“恶”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而这个“因”,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当初的那个“恶”的“因”早就变化了,过去了。所以,干嘛还始终念念不忘呢?
“怨是用希”,有人理解为,怨恨伯夷叔齐的人很少。但是樊登老师认为钱穆先生的理解为,伯夷叔齐怨恨的就很少才更贴切。
如果一个人所受到的“伤”是来自于童年,即便我们已经想不起来这件事情的根源了,但是它依旧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反刍”给我们,让我们总是从同类的事情上面跌跟头。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疗愈自己的办法,不是疗愈某个情绪,而是对于好情绪、好心境的全面重建。在这之中,要用到“当下的力量”,就是遇到任何伤害与不满,做到“不念旧恶”,及时化解,不让它对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为如果一个人对于一个“仇”放不下,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放过”!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雅量,有一个宽厚。而做到这两者,需要的一个核心是“无私”。因为人和人之间有矛盾,是因为人太过于看重自我,私利太多。如果我们真的只是对于一件“事”而争的话,事儿过去就过去了,没必要记一辈子。
“真直心”,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无心,无心于万物。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假直心”,当作一种“本钱”的“直”,是惹人讨厌的。
所以,有醋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必要去借来给别人,这就是“无心”。但如果在衡量完“有或没有”的利弊之后做出的行为决定,往往就是想太多的“假直”。
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真直”,就会“无心”,无心于是非。我不哉乎别人对我的评价,不在乎“自我”是高大还是卑微,核心是,这件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用事实求实的态度去生活,整个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坦然、简洁、舒服。所以“直心是道场”!
樊登老师说:生活中往往会有人宣称自己“我这人说话很直……”,我们遇到这种人的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往往说这句话的人,都是“假直”的,是“卖直”的。这就是“卖直”的特点。
因为他要借着这句话宣扬,我要说难听的话了。他只是爱说难听的话,而不是直。爱说难听的话并不代表“直”,要记住,“直”的核心是“无心”。
“无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一种无我的境界,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评价一个人是否“真直”,需要智慧的眼光,评价自己是否“真直”,需要反思下自己,是否有私心。
如果对一个人“巧言、令色、足恭”,可以说是低三下四到了毫无自己的底线;“匿怨而友其人”在某些程度伤来讲也是虚伪到了极致。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这也可能是一些生存法则,我们也是明明不喜欢却也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樊登老师就提出了“低段位的销售”和“高段位的销售”。
低段位的销售往往就是: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而高段位的销售则是可以和客户平等对话的,也是可以与你成为心灵的朋友的。给别人的感觉也是这个人有学问、有修养,让客户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做不到“高段位的销售”,但是也不能说这样不对吧。短期做不到,为什么不能往这个方向努力呢?因此,一个人是否能够从“低段位”进化到“高段位”,看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和成长选择。能力可以培养,能力可以锻炼,能力更是可以突破的。
但无论如何,“巧言令色足恭和匿怨而友其人”都是不对的,如何站着把钱挣了,有方法,就看你是不是愿意付出努力。
《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是什么?
1. 孔子论语 《论交友》课文原文(不要翻译)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第五)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2. 文言文:孔子论结友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人生不可无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3. 孔子交友之道翻译(高中)朋友死,无所归①,曰:“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②,不拜.注释①归:归宿.这里指后事的安排,如装殓,发丧,埋葬等.②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肉.为了表示对朋友的祖先像对自己的祖先那样尊敬,在接受祭肉时要拜.译文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接受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那样贵重的东西],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躬身下拜.评语这两章讲孔子交友之道:重感情,讲原则.对朋友的临终关怀,一片至诚.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因为祭肉与“孝”有关.用肉祭祀祖先后,这块肉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这里面包含了对祖先的孝道.。
4. 孔孟论学习原文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
5. 文言文理解对《孔孟论学》进行详细介绍朝代:春 秋 战 国 出处:《论语》《孟子》 介绍 :孔孟论学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名丘,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学说继承人.有“亚圣”之称.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掌握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领会,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无所得.”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给他的谥号是‘文’呢?”孔子回答:“他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也就停下来了;譬如填平洼地,就算只倒一筐土,如果继续干,我也就前进了.” 孟子说:“王不明智没有什么奇怪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能生长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和王相间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善良之心萌芽呢?比如下棋,这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假使让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中《武成》一篇,只取两三片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殷纣王这极不仁道的人,又怎么会血流飘杵呢?正好学完了这篇,把全篇的翻译都默下来很不容易的……。
6. 孔子的《交友之道》全文翻译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
以骄恣*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
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4、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5、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要有三个原则。
什么时候说活,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一个尺度。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这叫毛毛躁躁,反映一个人的急躁。第二,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话题已经到这了,你反而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 第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瞽”,是瞎子的意思。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不看人家的脸色,上来就说。
属于瞎说。 6、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 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扩展资料: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用今天的话说即:孔子在谈话中几乎不谈论功利,而是赞成仁义,相信天命。
何谓“仁”?仁爱、正义即为仁,它是道德。政治的最高体现。
孔子也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足以看出讲“仁”,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了。 人们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看得越来越重,并越来越重视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把“仁”抛于脑后,这样一来又何谈在交友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讲“仁”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一种叫作“友直”。找正直的人做朋友。
这个朋友人品是第一位的,直来直去,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机。 第二种叫作“友谅”。
与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的人交朋友。平时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时候,默默无语拉你一把,这是真正的朋友。
历史上有一个称为“白衣送酒”的故事,这是一个高官向一个穷名士送的极为谦卑的酒,这叫真朋友。 第三种叫作“友多闻”。
与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交朋友,是有益的。择友是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具体如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原文:《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后,周公分封诸侯,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于营丘(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姜太公死后,嫡长子丁公继位,小儿子印依营丘居住,改姓为丘。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历史经典之一。
历史评价: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孔子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齐国,路过肥邑,感叹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说,肥邑这块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对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另外,《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胜质才称得上史笔,文质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如果说《公冶长》是在赞扬左丘明的高尚品格,那么《雍也》就是在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关于“匿怨而友其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利继宽]投稿,不代表阿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4-796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阿泰号的签约作者“利继宽”!
希望本篇文章《匿怨而友其人_1》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阿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匿怨而友其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匿怨而友其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孔子在教大家,一个人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