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新西兰大鱼龙都吃些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新西兰大鱼龙都吃些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新西兰大鱼龙生活在三叠纪,长38米,重311.5吨。古生物学家J.Crampton于1878年在新西兰马尔堡河岸附近发现了生活在恐龙时代,已灭绝的大型海生爬行动物——鱼龙骨架化石,它的头像海豚,拥有一个长的、有齿的吻。
鱼龙嘴巴长而尖,上下颌长着锥状的牙齿,整个的头骨看上去像一个三角形。像今天的鲔鱼它的体型适于快速游泳,椎体如碟状,两边微凹,一条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条绳索上,尾椎狭长而扁平。
有些鱼龙看上去适合深潜,头两侧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而已知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蓝鲸的眼睛,直径也才15厘米。鱼龙可以在光线暗淡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
科学家根据几种已知同种鱼龙计算,若新西兰大鱼龙为萨斯特鱼龙属,按最大的西卡尼萨斯特来算是这样的:体长38.6米重311.5吨。若新西兰鱼龙为泰曼鱼龙属,457.2mm椎骨的新西兰大鱼龙若为泰曼鱼龙,按背椎算就是:28.6米,226.8吨;按尾基部算就是24.5-25.4米,143.4-159.7吨。若新西兰大鱼龙为秀尼鱼龙属,则秀尼鱼龙形的新西兰大鱼龙身长34米,体重则达到可怕的405.8吨。
而世界已知最大的蓝鲸体长不过可达33米,重只有181吨。所以新西兰大鱼龙很可能属于萨斯特鱼龙属,那它的体型毫无疑问将超越蓝鲸成为已知最大动物。
什么是海生爬行动物呢?
恐龙是2亿5千万年前地球 历史 上最大的一次灾难后的生物,出现于大灾难后1千6百万年的晚三叠世。在恐龙出现前的1千6百万年中,爬行动物已经开始逐渐占据了陆地和海洋的霸主地位。
大绝灭后陆地爬行动物主要是单弓类的二齿兽类、犬齿兽类和双弓类的初龙类。
在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初所有的海生爬行类群--湖北鳄类、鳍龙类、海龙类、鱼龙类和长颈龙类相继在海洋中亮相。它们在中三叠世达到辐射发展的顶峰,大部分类群在晚三叠世走向衰落,只有鱼龙类和幻龙类的后裔蛇颈龙类一直生存到白垩纪末期。
湖北鳄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目前只发现于湖北省南漳县的下三叠统。像鱼龙类一样,身体呈侧扁的纺锤型,与体躯庞大的鱼龙类不同,湖北鳄类的体长仅为33-85厘米,属小型的海生爬行类。它的头骨具伸长但不长牙齿的吻部和下颌。颈部和身体上方有纵列的膜质骨板。四肢呈桨状,但仍保留了许多陆生祖先的特征。它们以身体和尾部的侧向摆动来推动身体前进。目前仅记述了南漳湖北鳄和孙氏南漳龙两属种。
胡氏贵州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它是一类生存于中三叠世的个体较小的肿肋龙类,它有短的吻部和小的颞孔,长而灵活的颈部,它的前肢长于后肢。研究表明胡氏贵州龙与其他的肿肋龙不同,它不完全靠尾部和身体的侧向摆动推动身体前进,它的前肢在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它的四肢结构适于水中运动,尺骨的肘突未骨化,很难设想它能吃力地爬上海岸去产卵,怀孕的化石显示胡氏贵州龙为卵胎生。
楯齿龙类是非常奇特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尤其是这一类群中的豆齿龙,它们不仅具有长在颌部和腭部的豆状牙齿,而且还有龟壳一样的背甲。楯齿龙类颌部肌肉强壮,可以压碎坚实的物体,主要以海生介壳类为食。它们不是快速游泳的动物,只能在浅海环境中,用四足在水中划动推动身体缓慢前行。
鱼龙类是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头骨后部与躯干连成一线,外表见不到严格意义上的颈部,这种长纺锤形的体形是对高速游泳生活方式的适应。由于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身体,脊椎已失去绞合的关节,简化成带髓突的扁平的碟状体。四肢已转变为桡足。尾鳍大,呈半月形。推测它像鱼类一样凭借身躯的有韵律摆动推动身体前进。四个桡足起平衡的作用。鼻孔位置靠后,与现代的鲸鱼类似,位于额顶,便于到水面呼吸。由于无法在陆地行走,鱼龙为卵胎生。它的长吻上有许多锥状的牙齿,食物可能是菊石或鱼类,在中生代的广阔海洋中四处游曳、追捕食物。鱼龙在早三叠世突然出现,既使是最原始的种类也已十分特化,以至于人们至今还不能确定其祖先。侏罗纪时鱼龙达到最大的分化,有更多的属种出现于欧洲及北美,白垩纪后这些活跃于中生代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就像它们的出现一样骤然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海龙类是海生爬行动物中的一个单系类群。它们的体长可达3米以上。它有主要由前颌骨组成的窄而长的吻部,缩小甚至完全关闭的上颞孔,前凹的枕面。头后骨骼仍然保留了陆生四足类的原始特征,几乎没有什么适应水生生活的改变。这暗示着它们不具广海生活习性,活动的范围可能局限于浅的陆表海和近岸的陆缘海盆地。海龙类有着长长的尾部,在水中就靠身体的侧向摆动前进。嘴里长着尖尖的牙齿,有的种类还长有钮扣状的腭齿,可能以鱼类和双壳类等为食。欧洲和北美的海龙类有7属8种,但是化石大多保存不完整。我国贵州关岭和黔西南地区的中-上三叠统产极为丰富的海龙类化石,数量很多,保存精美。
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中生代的霸主恐龙刚刚在陆地上诞生之前,那时候称霸地球海洋的已经是形形色色的海生爬行动物了。史前海洋中的爬行动物与现在的不同,不仅种类更为丰富,而且体形巨大,形状怪异。18世纪西方的博物学家首次发现这些“巨兽化石”时,将其称为“海怪”,并做出各种各样古怪的复原。此后,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始终是古生物学中的热点,并强烈地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
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它们能在咸水环境中生长、觅食,不经常进入淡水环境,但它们不一定在海洋中繁殖后代。现代海洋中仅有海龟、海蛇及其他少量爬行动物,而在中生代的海洋中则有鱼龙、鳍龙、海龙、沧龙等大名鼎鼎的动物,其中最富盛名的是鱼龙和蛇颈龙。
鱼龙是一类高度适应水生生活的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现存关于鱼龙最早的绘制于1699年,不过当时被当作了鱼。1708年在德国也发现了鱼龙化石,但直至1814年,这批化石才被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首先正确地鉴定为海生爬行动物。1719年发现了第一条完整的鱼龙化石,当时认为这是在“大洪水”中死去的海豚或鳄鱼。“鱼龙”这个词到1818年才由大英博物馆的柯尼希创造出来,以后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鱼龙有着流线型的体形和桨状的四肢,与海豚外形有些相似。居维叶曾说,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部、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的四肢和鱼的脊椎。鱼龙嘴巴长而尖,上下颌长着锥状的牙齿,整个的头骨看上去像一个三角形。头两侧有一对大而圆的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而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蓝鲸的眼睛,直径也才15厘米。因此鱼龙可以在光线暗淡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科学家估计,鱼龙可以下潜到海洋中500米的地方。鱼龙椎体如碟状,两边微凹,一条脊椎骨好像一串子被串在一条绳索上,尾椎狭长而扁平。
绝大多数爬行动物是卵生,把蛋下在沙子或窝里。鱼龙已经非常特化,没法上陆地下蛋了,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直接把蛋产在水里吗?开始人们不知道答案,后来在德国南部的霍斯马登附近发现了肚子里有胚胎的鱼龙化石,人们才了解到鱼龙原来能够直接产下幼仔。在德国的这个侏罗纪的鱼龙“公墓”里,化石产出在黑色沥青质页岩中,连皮肤的印痕也保存了下来,因此人们能够准确恢复鱼龙的外貌。这里所有成年雌鱼龙体腔内的完整骨骼,除胃腔中的以外,都被认为是小鱼龙。人们已经发现有胚胎的鱼龙化石近百条,这些化石多数腹部保留有1~4条胚胎化石,最多的达到12条。所有小鱼龙的化石都是在大鱼龙的下腹部位置发现的,这些小鱼龙的化石都十分完整,不像被消化后的食物那样骨骼七零八落。科学家们目前一致认定,鱼龙是产仔的动物,他们甚至找到了处于生产过程中的鱼龙化石。在这些标本上,小鱼龙的一半位于母亲的体内,另一半已经从产道滑出了体外。鱼龙分娩时,尾巴首先从母体中伸出,这和现在的鲸是一样的。作为用肺呼吸的海洋生物,头部先出生就意味着死亡。长期以来,这些标本一直被视为鱼龙同类相食的证据,但用这种“胎生”理论似乎比其他解释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不过学者们至今还无法相信,海生爬行动物怎么在那么早就演化出了这种进步的繁殖方式。
在我国安徽早三叠纪发现的鱼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鱼龙之一。我国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海拔48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三叠纪(2亿多年前)的鱼龙化石,是迄今为止海拔最高的脊椎动物化石。这足以证明当时那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却抬升成了现在的世界屋脊。
蛇颈龙和上龙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另外一大类海生爬行动物。早在1604年,就有了第一张关于蛇颈龙骨骼化石的插图。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被发掘出来,1706年,英国牛津博物馆甚至出版了一本关于蛇颈龙的鉴定手册。蛇颈龙和上龙是相当成功的爬行动物,曾经广泛分布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海洋中。蛇颈龙身体宽扁,配上长长的脖子,小小的脑袋,就像一只海龟的头装在长蛇身上似的。蛇颈龙脖子可达身体的一半长,体长可达10多米。所谓“尼斯湖怪物”就是按照它的模样编造出来,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但是事实证明,蛇颈龙确实在白垩纪末就已经灭绝了。它们主要以鱼和菊石(一类中生代的软体动物)等为食。上龙是蛇颈龙的近亲,但它们的头很大,脖子比蛇颈龙短,牙齿很锋利。其中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25米,头部就有5米长,是侏罗纪时惟一一种体形与现代蓝鲸相仿的海生爬行动物,估计体重可能有100多吨。这种上龙可以进攻当时海里的任何动物。蛇颈龙和上龙有鳍状肢,科学家认为其游泳方式与海豹类似,鳍状肢向后划行,它们前进的轨迹很可能是一起一伏的波动。
鱼龙复原图
由于从来没有发现过带胚胎的蛇颈龙或上龙化石,我们无从知道它们如何繁殖后代。这些动物的骨骼表明,它们还具有在陆地上爬行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十分有限;但是上龙体形巨大,对于它们来说,爬上海滩绝非易事,所以“胎生”是它们可能的一种繁殖方式。迄今为止,从未发现过上龙的蛋化石。蛇颈龙和上龙都属于鳍龙类,这类生物还包括三叠纪的肿肋龙类(如我国的贵州龙)、幻龙类(如欧龙)及奇特的楣齿龙类(如砾甲龟龙)。近几年,在我国贵州省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鱼龙、鳍龙和海龙化石,它们都足以和欧洲著名产地的化石相媲美。鳍龙类的生活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生代,在早三叠纪就已经产生,到白垩纪最末才灭绝。但是鱼龙却在晚白垩世刚开始时就消失了。这两个类群的祖先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鱼龙在白垩纪中期的灭绝?现在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答案,等待着人们进一步去探索。
关于“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新西兰大鱼龙都吃些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以亦]投稿,不代表阿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1-38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阿泰号的签约作者“以亦”!
希望本篇文章《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新西兰大鱼龙都吃些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阿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新西兰大鱼龙都吃些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质史上最大的海洋动物新西兰大鱼龙都吃些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