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有哪些常见的两栖动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哪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蟾蜍科Bufonidae
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在吞食其它蛙类的海蟾蜍
Bufo marinus
蛙科Ranidae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变态,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孵化中的扁手蛙
斐济树栖扁手蛙Platymantis vitiensis
树蛙科Rhacophoridaae
树蛙科有10~12属200~300种。树蛙科外形与雨蛙非常相似,但和雨蛙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与蛙科亲缘关系比较接近,这种相似是对树栖生活的适应,其它几个科的树栖成员也大多外表相似。树蛙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也能见到。最著名的树蛙当树亚洲的几种飞蛙,如黑掌树蛙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和黑蹼树蛙R. reiwardti,它们的脚掌大,脚蹼非常发达,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
黑掌树蛙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
非洲树蛙科有16~19属200~300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并有一个特有种分布在塞舌尔群岛。非洲树蛙体型很小,既有树栖也有路栖,还有穴居成员,其中不少种类喜欢生活于沼泽地区,攀附在芦苇等植物上。
纳塔尔小黑蛙Leptopelis natalensis
节蛙科Arthroleptidae
节蛙科有8属70余种,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有时被并入蛙科。有些节蛙的卵孵化出来就是完成变态的小蛙,有些则尚保留有尾巴。节蛙科最有趣的种类是壮发蛙Trichobatrachus robustus,分布于喀麦隆到刚果一带的热带雨林中,雄蛙在繁殖季节在体侧和腿上长有毛发状皮肤衍生物。
壮发蛙Trichobatrachus robustus
罗斯短头蛙Breviceps rosei
姬蛙科Microhylidds
姬蛙科有65属超过300种,其属的数量是两栖动物种最多的。姬蛙科在世界大多数温热带地区都能见到,其中在某些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成为当地的主要蛙种,包括了当地将近半数的无尾目成员,但是在其它分布区姬蛙科均不是主要的蛙类。姬蛙科多是小型蛙类,最小的身长不到1.5厘米,但是也有少数身长科达到8~9厘米。很多姬蛙生活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如非洲的短头蛙,短头蛙平时很难见到,只在短暂的降雨期开始活跃。姬蛙在热带森林的落叶中生活,也有一些为树栖成员,树栖成员在马达加斯加和新几内亚尤为常见。也有些很多姬蛙在植物上产卵,其中生活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地区的全部一百余种姬蛙都没有蝌蚪阶段而直接孵化出小蛙。
两栖纲,爬行纲具有观赏性的种类有哪些?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
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
有尾目Caudata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生有尾,多数有四肢,幼体与成体比较近似。有尾目有水生的也有陆生和树栖的,有些水生成员还终生保持有体形态。有尾目成员中的个体差异是两栖动物中最大的,其中最大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身长可达1.8米,而最小的墨西哥的一些索里螈Thorius sp.身长不到3厘米。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现在则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其中半数以上的科和种都分布于北美洲,东亚和欧洲也有一定数量,南美洲只有少数成员,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则没有分布。
有尾目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小鲵科Hynobiidae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长不超过25厘米。小鲵科依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为陆栖,包括小鲵、极北鲵、爪鲵等,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殖栖回到溪流中;另一类为水栖,包括北鲵、山溪鲵等,多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有尾目的一科。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属无肺),体外受精。现有8属3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该科除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亚大陆及其邻近岛屿。中国已知7属15种,多为特有种。
小鲵属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皮肤光滑无疣粒。头部扁平呈卵圆形;躯干圆柱状,略扁,体侧有肋沟;有肺;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种类最多,中国有4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台湾省。陆栖为主的小鲵、拟小鲵、极北鲵、爪鲵主要生活于海拔120~1800米林间潮湿的草丛、洞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石下或植物枝叶间配对产卵;繁殖期以后营陆栖生活;以多种昆虫、蠕虫、蚯蚓、蛞蝓、多足类等小型动物为食。水栖为主的肥鲵、北鲵、山溪鲵、副趾鲵多栖于海拔1000~4400米水质清澈的寒冷山溪内,繁殖期以后仍在水中或短时间上岸到潮湿环境内栖息,不远离水源;以水生小动物(虾类、昆虫及幼虫、蛞蝓)为食;尾甚侧偏,适应于在水中摄食和游泳。小鲵是有尾目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小鲵科的某些属种可以药用。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隐鳃鲵科有2属3种,即美洲东北部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隐鳃鲵科成员终生生活在活水中,成体仍然保持有鳃裂,体侧有皮肤褶皱以增加皮肤面积用于在水中呼吸,前肢4趾后肢5趾。隐鳃鲵科的三个成员是现存最大的三种两栖动物,其中中国大鲵身长可达1.8米,日本大鲵[图]身长1.5米,隐鳃鲵身长0.75米。中国大鲵也是我国有尾目中最著名的代表,由于叫声似婴儿啼哭,又被称为娃娃鱼。欧洲现在没有大鲵分布,但是史前时期却有大鲵生活,而在亚洲的大鲵被科学界发现以前在欧洲就已经发现了大鲵的化石。当1726年大鲵的化石初次被发现时,人们还以为是诺亚时期在洪水中死去的人类的遗骸,大鲵也被称作洪水的见证者。
1、鱼类:乌贼(桑螵蛸)、海马。
2、两栖类:常见的药用动物有蟾蜍(蟾酥)乌龟(龟甲)鳖。
3、爬行类:蛤蚧、大部分蛇类都能入药(白花蛇、蝮蛇)、蝎子。
4、鸟类:鹤;雀脑乌鸡鸭子负鼠的粪便(五灵脂)。
5、哺乳类:牛黄、犀牛角、穿山甲、鹿(鹿茸、鹿鞭、鹿角)、龙骨。
形态特征
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
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在爬行动物中,蛇是特殊的一类。蛇没有胸椎,不连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体。蛇没有脚,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爬行纲
关于“有哪些常见的两栖动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介培乐]投稿,不代表阿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1-2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阿泰号的签约作者“介培乐”!
希望本篇文章《有哪些常见的两栖动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阿泰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有哪些常见的两栖动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哪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蟾...